格式:pdf
大小:2.0MB
頁數: 14頁
記述了產自內蒙古呼和勃爾和剖面阿山頭組的始施氏貘(Schlosseria magister)幼年頭骨、頭骨碎片及產自額爾登敖包底白層的S.magister成年頭骨。幼年頭骨在脊齒貘科屬首次描述,成年頭骨材料也是目前S.magister中首次描述。幼年頭骨主要特征如下:頭骨細長,腦顱部略有擴張,有眶后突,眶后收縮明顯,矢狀脊輕微發(fā)育;鼻切跡淺,位于前臼齒列之前,由前頜骨和鼻骨構成;眼眶大,眶前緣位于M1后部上方,眶下孔位于DP3-4之上;基蝶骨向后向中央逐漸加厚,末端隆起;翼蝶骨很大,從腹面看向后向背側擴展,末端形成三角形的翼蝶骨突,覆蓋在卵圓孔上;巖骨岬部表面有內頸動脈及其分支留下的3條溝痕;最內側的為內頸動脈內側溝,沿著岬部彎曲前行至最前部;鐙骨動脈溝短小,橫跨在圓窗前腹側;岬動脈溝最長,起始于卵圓窗前內側,沿岬部向前延伸;弓形下窩所在位置平滑,無凹陷。S.magister乳頰齒主要特征如下:DP2冠面大致呈三角形,前窄后寬,前緣較尖,長明顯大于寬;外脊上僅有一個中央主尖前尖,一個非常不明顯的小棱(可能為雛形的原脊)緊貼在前尖后舌側壁上;前、后附尖不明顯。DP3冠面呈梯形,與DP2相比明顯增大,亞臼齒化,前附尖和后附尖略大,原、后脊明顯。前尖大,后尖尚未分離;原尖很弱,幾乎無法辨認,原脊低且不發(fā)育;次尖大而鈍,比原尖更靠舌側,后脊比原脊略發(fā)育,中部具小的后小尖;后脊在次尖處拐向后唇側,使得磨蝕面呈V形。DP4冠面近方形,完全臼齒化,后尖已從外脊上分化出來,比前尖稍小,向舌側傾斜,后尖肋明顯;舌側尖、脊發(fā)育完好,原尖和次尖大而鈍,原脊、后脊近乎平行,比DP3的更高更長;兩條脊分別在原尖和后尖處拐向后唇側方,形成V形的磨蝕面。S.magister在由幼年向成年轉變的過程中,主要變化趨勢如下:1)吻部特征不同,主要表現為鼻切跡的位置、形態(tài)以及與之相關的前頜骨、上頜骨形態(tài)的差異。幼年頭骨的鼻切跡位于前臼齒列之前,由前頜骨和鼻骨組成;成年頭骨的鼻切跡后縮至M1-2之上,由鼻骨和上頜骨組成,并且因鼻切跡后縮造成鼻骨不與前頜骨接觸。幼年和成年個體上頜骨的整體形態(tài),眶前窩、眶下孔的位置和形態(tài)都差異顯著。2)與咀嚼功能相關的結構改變。幼年個體的矢狀脊微弱,而成年個體的則高且突起,暗示了后者具有相對強大的顳肌,以適應咀嚼功能。對比發(fā)現,S.magister與Lophialetes expeditus成年頭骨在大小、整體形態(tài)和一些具有分類意義的特征上(如鼻骨和淚骨、前頜骨的接觸方式,眶后突、關節(jié)后突、下頜關節(jié)窩的形狀,矢狀脊的高度等)非常接近。參照童永生、雷奕振(1984)對脊齒貘類頭骨的劃分方法,將Schlosseria magister的頭骨與L.expeditus的劃為一組,同時糾正了原有劃分方案中存在的問題。